回鍋肉,是四川傳統(tǒng)菜式中家常菜肴的代表菜之一,屬于川菜。其制作原料主要有豬后臀肉(二刀肉)、青椒、蒜苗等,所謂“回鍋”,是指食材先煮后炒,兩次入鍋,二次烹調(diào)之意,將“回鍋肉”翻譯成英語,亦指“煮了第二遍的菜”。
回鍋肉口味獨(dú)特,色澤紅亮,肥而不膩,色香味俱全,是下飯菜中大部分人會選的菜。川菜中的回鍋肉,最佳是蒜苗、仔姜、青椒做“翹頭”,佐以郫縣豆瓣、永川豆豉。而自貢家常菜中的回鍋肉,就有青椒、仔姜、蔥白配,藠頭配,干豇豆配,蓮花白配,甚至鍋盔配。
配料各有不同,除了蒜苗(青蒜)還可以用彩椒、洋蔥、韭菜、鍋盔等來制作回鍋肉,“家?!鳖櫭剂x,“調(diào)料家家常有”之意,故每一家制作出的味道都不相同,這一特性,也是賦予了回鍋肉這道菜獨(dú)特的魅力。
2018年9月10日,“中國菜”正式發(fā)布,“四川回鍋肉”被評為“中國菜”四川十大經(jīng)典名菜。
菜品發(fā)展:
傳說回鍋肉起源于清代末期,由一位姓凌的翰林偶然發(fā)明。然而,真相并非如此,回鍋肉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宋,具體于何時誕生、由何人炮制、自何時流行已無法考證 [4]。
古時稱為“油爆肉”,味道偏向于咸鮮,到了明清時期,辣椒的傳入,致使回鍋肉基本定型。
清末豆瓣的創(chuàng)制,大大提升了回鍋肉的口感和品質(zhì),使回鍋肉成為川菜中最著名的一道菜。 [5]
如果說還不能斷定宋朝爆肉與回鍋肉是否相同;那么,明代的油爆豬則清晰地呈現(xiàn)出回鍋肉的基本特征。
傳說典故:
明人宋翊《竹嶼房雜部》這樣記載:“油爆豬,取熟肉細(xì)切膾(切片),投熱油中爆香,以少醬油、酒澆,加花椒、蔥,宜和生竹筍絲、茭白絲同爆之。
制作步驟:
1、帶皮五花肉冷水下鍋加入蔥段、姜片,花椒7、8粒,黃酒適量煮開。
2、撇凈浮沫,煮至八成熟,取出自然冷卻(筷子可插入即可)。
3、將肉切成薄片,姜、蒜切片,蔥切成斜段。
4、將青蒜的白色部分先用刀拍一下,然后全部斜切成段備用。
5、炒鍋上火,加很少的油煸香辣椒、花椒。
6、下入肉片煸炒,至肉片顏色變透明,邊緣略微卷起。
7、將肉撥到鍋一邊,下入豆瓣醬(可以先剁細(xì))炒出紅油。
8、適當(dāng)?shù)募尤肷僭S醬油或甜面醬調(diào)色,與肉片一起翻炒均勻。
9、下入青蒜,點(diǎn)少許料酒,糖調(diào)好味道即可出鍋。
要訣:
1、選肉要精:要當(dāng)天宰殺的鮮豬肉,肥四后腿二刀,瘦六寬三指,太肥則膩,太瘦則焦,太寬太窄都難成型。
2、煮肉要調(diào)味:清水煮肉,難出肉香,因此,水滾開以后,要先放入生姜(用刀拍開)、大蔥節(jié)、大蒜、花椒吊湯,等湯氣香濃,再放入洗凈的豬肉,六成熟就撈起備用,不能煮得太軟。
3、切肉要巧: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,肥瘦易斷,熱的時候又燙手,下刀難以均勻,懂行的廚師,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,趁外冷內(nèi)熱時下刀,如果有冰箱,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里兩三分鐘,這就更好切了。
4、配料要正當(dāng):豆瓣一定要正宗的郫縣豆瓣,用刀剁細(xì),醬油要濃稠可掛瓶壁。
5、煎熬要拿準(zhǔn)火候:掌握火候是回鍋肉的關(guān)鍵。用中火,下肉片后,即下剁細(xì)的郫縣豆瓣,混合熬炒,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。
火候油溫拿捏得當(dāng)?shù)膸煾担馨讶馄局瞥梢粋€一個的卷窩形狀,俗稱“燈盞窩”。肉片成窩時,立即放入甜面醬、醬油少許,也可適當(dāng)放幾滴料酒,放一點(diǎn)雞精,以增加香味和鮮味,然后,馬上加入配料,改為大火,翻炒至熟就可起鍋。